时间:2023/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行业资讯

年6月,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正式落户深圳。大新银行充分利用“允许外国银行在华同时设立子行和分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础上,再新设直属外国银行分行。港资银行乘着对外开放的东风,在内地首次落地“双牌照”,既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特别献礼,也是深圳外资银行40周年“生日”的最好礼物。

年1月,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在深圳罗湖成立,正式拉开了新中国引进外资银行的序幕。年12月,我国加入WTO,对外资银行的各项业务限制逐步放宽,深圳成为银行业开放的首批城市之一。年6月,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港资银行在内地开设分行的条件进一步放宽,3家规模过60亿美元的港资银行随即落户深圳。随着CEPA补充协议六、《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签署与出台,深圳外资银行抓住机遇迎来一轮轮发展高峰。

年以来,中国银保监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出台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我国银行业在股权、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监管规则等方面已达到内外资一致,为外资银行全新出发注入新的动力。经过40年的长足发展,已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34家银行在深设立了38家外资营业性机构。深圳外资银行依靠接轨国际的天然优势,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品技术,更与实力雄厚的中资银行同台竞技、互利共赢,使深圳金融创新的态势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互联互通的40年。深圳外资银行始终坚守推动粤港澳金融竞合有序、协同发展,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与联通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在外汇、离岸、跨境贸易等业务领域的经营专长,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在贸易金融、服务金融、资本流动、人民币“走出去”和外币跨境等领域不断深耕,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境交易和融资需求。“湾区账户通”分别为内地居民在港澳开户以及企业在湾区三地开户提供见证服务累计达余户和余户。“湾区付款通”累计为近2万笔湾区跨境付款提供快速付款或减免手续费服务。“湾区贷款通”实现三地授信额度共享和快速调拨服务,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近亿元。“湾区理财通”在深圳9家外资银行的参与试点下,推出基金、债券和存款等相关产品,约户湾区居民享受到互联互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开放红利。

——共生共荣的40年。源源不断的境外资金、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外资银行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着深圳经济神话的续写。多亿元的资产规模,多亿元的贷款余额,印证着外资银行的坚守和承诺。而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反哺外资银行茁壮成长。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业务规模,深圳外资银行均长期稳居国内城市前三甲,深圳也是全国港资银行数量最多、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深圳这片热土以博大的胸襟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也为深圳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金融体系增添了亮丽风景。

——示范引领的40年。深圳外资银行自带“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基因。多年来,深圳外资银行领特区改革创新风气之先,率先将国际银行业成熟业务经验和金融创新成果引进国内。离岸金融业务、银团贷款、楼宇按揭贷款等多项国内银行业主打业务,都是由深圳外资银行首开先河。金融交易电子化、客户服务组合化、综合化经营探索等金融创新活动,也是深圳外资银行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在国内较早开展。第一批CEPA框架下的港资银行进驻、第一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第一批QDII试点、第一单区块链跨境人民币信用证交易等,也是外资银行一马当先,有效运用联通境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成为“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

——扎根本土的40年。外资银行的本土化业务范围由起初单纯的外币、非居民和批发业务,转向本外币并举,居民和非居民兼顾,批发和零售并重。机构形态也由单纯的分支行转向法人和分支行并存,5家法人银行落户深圳,25家法人银行分行和8家外国银行分行布局鹏城,56家同城和异地支行棋落大湾区。区域管理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越来越多外资银行也将重要功能中心搬迁深圳。深圳外资银行不仅成为其母行或总行最为倚重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也是其母行或总行在境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潮起宜踏浪,风正好扬帆。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叠加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为外资银行在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深圳外资银行将更好地发挥联通桥梁作用,为中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内容来源:深圳市银行业协会

编辑:王媛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paizx.com/spxzf/140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