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系农历每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也泛指这一天,古今习惯上的称法叫“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古代《风土记》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又古时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诗“季冬除夜接新年”;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云:“予读太平广记三百四十卷,有卢琐传云‘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 双牌境内除夕习俗与湘南地区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自己的“个性”。人们自腊月下旬做准备,自古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并很早形成了上口易记的顺口溜,即“二十一,打主意(想办法筹足过年的资金);二十二,上街去(音ke)(到外地购买过年必需的物品);二十三,送灶王(送灶王菩萨上天);二十四,打炉霉(各家将屋内及房前屋后里里外外的卫生打扫干净,又名“扫炉灰”,然后贴好过对);二十五,磨豆腐(家家户户都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还有杀牛宰羊);二十七,杀阉鸡(包括鸭、鹅、鱼);二十八,打粑粑(将糯米蒸熟打制成一个个不厚的圆形糍粑);二十九,宗宗有(一应所需年货均已办齐);三十日,请爷爷奶奶坐上席(除夕夜,一家老少围桌而坐吃喝)”。遇月小,二十九为除夕。 历来的除夕,是最为隆重热闹的一天。1、各家男人忙着请人或自写对联、家乡牌位,在大门楣上贴“福”字或“欢度春节”,下面贴三条红挂门纸,两边贴对联(俗称“对子”),门扇贴门神,堂屋壁上贴年画,清理并布置好神龛,彰显焕然一新;洗澡换新衣服,以示去掉身上陈年晦气。2、各户女人把室内外的地上打扫干净之后,提篮去菜园里扯回来“萝卜”“白菜”“蒜子葱姜”等蔬菜洗干净装好备用,烹制丰盛的年夜饭,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热气腾腾,各种美味佳肴一应俱全;洗澡穿新衣服。3、男女孩子们不论懂事不懂事的全都在门外疯野,玩鞭炮、追逐嬉戏或捉迷藏喧闹,绝无大人去干涉。到太阳落山之时,即开始吃年夜饭了。首先,男主人先在神龛(又称“家乡牌位”)前点香燃烛化纸祭祀祖宗,在大门口摆上几大荤碗、碗筷酒杯并斟上酒,化纸、放鞭炮作揖天地。其次,鸡鸭鱼肉酒菜上桌,家中最长者坐上席,然后一家人欢欢喜喜围桌而坐吃肉喝酒,名曰“吃团年饭”;至半酣时有的人家还喊拳助兴,反正是越热闹越好。菜肴中必须有鱼,取“连年有余”、“富贵有余”之意。再次,村里若还未出“五服”的族人晚辈,在自家吃过“团年饭”之后,要去陪族长辈“团年”。年夜饭后,长辈要给每个小孩子“压岁钱”红包,多少不论,必须是双数,因“岁”跟邪“祟”谐音,意即压“祟”平平安安。 农家历来有“三十日夜晚的火”习俗,自弄“年夜饭”开始即烧老檵木、大杨梅、老椆木之类的干杆柴或干树蔸,使灶里火势长久旺盛,一是要烧一个吹火筒年夜饭后,以示来年家养的猪象吹起来一般快快长大。二是一家老少围火炉而坐,炒瓜子、花生,吃糖果。三是待小孩子睡熟了,当家人拿一小块竹片或木片(俗称“刮屎片”)在每个孩子的嘴上轻轻刮几下,意为孩子嘴巴无遮拦,在正月里乱讲了的话不算话。四是至午夜子时,在伙房灶台上摆供糖果、花生、瓜子、谷雨茶等物并焚香化纸作揖,去门口放鞭炮,以恭迎“灶王菩萨”从天庭回来。五是“守岁”,在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守岁的习惯,改革开放后淡了,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家如故。六是旺火,在临睡之前,必须团垒好了火炉里的火种,其意为“金炉不断千年火”,早上起来,火炉里的火种越火红盛旺就越好。 文字来源:《双牌民俗考》政协双牌县委员会编 赞赏 长按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最好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