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道县县城总体规划(-年)》规划成果公示

规划主要内容摘要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年至年,其中:

近期为:年——年;

中期为:年——年

远期为:年——年;

远景为: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县域和县城两个层次。

县域范围为道县行政管辖范围的全部区域,包括7个街道办、11个镇、4个乡和2个林场,总面积平方公里。

县城规划范围包括濂溪、西洲、富塘、东门、营江、万家庄、上关等七个街道办事处,祥林铺镇的向阳村,蚣坝镇的神背、兴桥、金星三个村,白马渡镇的雷家洞和泥江口两个村,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战略

1、内外双驱,合力推进战略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道县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同时强化产业、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等内在发展要素的积聚。

2、做强中心,强内核辐射战略

做大做强道县县城,把县城作为整个区域增长极核,不断提高道县的区域影响力。

3、区域整合,城镇组群战略

创新区域增长的空间,打造区域城镇组群,增强区域对外竞争力。

4、产业带动,产城融合战略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建设区域新的产业高地,加强道县工业园产城融合发展,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5、突出特色,文化引领战略

突出地区的历史文化、产业、民族、地域特色,发挥城镇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差异化竞争力,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保护各类特色资源,实施文化引领战略。

(二)发展目标

到年,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道县”改“道州市”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年,把道县建设成为湘桂粤边境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湘南第四极”,恢复历史上“湘南四州”之“道州”。努力建成“湘南门户,秀美莲城”。

1、对接珠三角,联动海西、东盟、北部湾的先发城市

2、湘粤桂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3、永州南部中心、蓝宁道新产业走廊核心城市

4、山水城园,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三、县域镇区(集镇)布局规划

(一)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县域常住总人口:年为70万人左右;年为80万人左右。

县域城镇化水平:年为50%,年为60%。

(二)县域镇区(集镇)空间布局结构和等级规模结构

1、县域镇区(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期末县域形成“一个中心城区、一个小城镇圈、两条城镇发展轴”的县域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指道县县城,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小城镇圈:紧紧围绕县城的周边小城镇圈,包括梅花镇、寿雁镇、清塘镇、新车(集镇)、祥霖铺镇、审章塘乡(集镇)、蚣坝镇、白芒铺镇、白马渡镇,将其打造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圈。

两条轴线:即县域内沿国道和国道(原省道)交通干线的两条南北向和东西向集镇发展轴。

2、县域镇区(集镇)等级规模结构

将县域集镇等级分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集镇四个级别。规划县城为35万人的I型小城市;中心镇5个,规模为1.6~3.0万人;一般镇6个,规模为0.3~0.8万人;其他集镇8个,规模为0.2~0.3万人。

表县域城镇(集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一览表

等级

规模

个数

名称

县城

35万

1

县城

中心镇

1.6-3万

5

寿雁镇(3)、仙子脚镇(1.6)、白芒铺镇(1.6)、祥霖铺镇(1.6)、蚣坝镇(1.6)

一般镇

0.3-0.8万

6

清塘镇(0.8)、桥头镇(0.3)、梅花镇(0.5)、白马渡镇(0.5)、柑子园镇(0.8)、四马桥镇(0.7)

集镇

0.2-0.3万

8

乐福堂、横岭、洪塘营、审章塘、会潭、新车、井塘、油湘

(三)产业发展

未来道县将形成新型工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四大支柱性产业。建立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着重发展有机蔬菜、油茶、红瓜子、脐橙、厚朴、道州灰鹅等的种植与养殖,形成品牌与规模。

第二产业重点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跨越

做大做强以湘浩茶油、谷源粮油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轻纺制鞋服饰业,形成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着力打造湘粤桂边界商贸流通枢纽,增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文化、生态、红色三大旅游品牌,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四)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铁路:规划在洛湛铁路扩能改造的基础上,新增桂郴赣铁路,提升道州站为二级站,增强其铁路枢纽地位。

公路:在现有夏蓉高速、道贺高速的基础上,向北延伸道贺高速至永州,对接衡永高速,改造现有国道,提升省道为国道,规划联系宁远的干线公路,在县城对接工业大道,利用现有的县乡道改造升级,将梅花镇、寿雁镇、清塘、新车、祥霖铺、审章塘、蚣坝镇、白芒铺镇等乡镇串联起来,形成县域小城镇圈的公路环线,强化县域新型城镇化核心圈的交通联系;同时规划县城至桥头河,至灌阳,至江永,至坦水平、九嶷山,至双牌的多条放射公路。形成县域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

水运与航空:保护和提升现有的潇水航道,为未来湘桂运河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在清塘建设通用机场,为未来旅游与生产提供便利航空条件。

(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规划

切实保护道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落实对玉蟾岩遗址、鬼崽岭遗址、福岩洞遗址、濂溪故里、县城、小坪村、龙村等历史遗迹、古城、古村的保护措施,同时对道县龙舟赛等特有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品牌化保护与传承,使之成为地方特色名片。

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中国南方知名的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道县的重点支柱产业。在县城和清塘镇建设旅游服务基地。

(六)县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县域给水工程规划

(1)水源:县城取水水源为潇水河和营乐园水库、云溪水库、乐海水库;乡镇依托县城管网供水或者以水库水为水源。村庄主要依托镇区水厂集中供水,偏远区域以山泉水或地下水为水源。

(2)用水指标:县城综合用水量指标取L/人.日,中心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取L/人.日,一般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取L/人.日。

(3)水厂

县城保留二水厂现状5.0万m3/d的供水规模,并在规划区西面新建三水厂,三水厂远期供水规模(年)达到9.0万m3/d。乡镇自建水厂或者依托县城管网供水,规划期末供水普及率达到99%。村庄利用城镇供水水源统一供水,偏远村庄规划利用地下水或山泉水高位水池供水。

2、县域污水工程规划

近期保留现状污水处理厂2.0万m3/d的规模,在县城东面规划第二污水厂,远期达到7.0万m3/d的污水处理能力。对于污水量较集中的镇区,可以建设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或者人工湿地,进水水质必须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的要求,污水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农村污水量不大,生活污水(污染物)和养殖污水(污染物)进入沼气池处理后,变成有机肥加以利用。

 3、县域供电工程规划

(1)电力负荷预测

预测到规划期末,道县县域总用电量为25.3亿kWh,最大负荷约为MW。

(2)kV电网

道县县域远期负荷约为MW,考虑到永州南kV变电站无法满足道县及周边县用电负荷,规划在道县蚣坝镇新建kV变电站,占地约为10公顷,主变容量2×MVA。

(3)kV电网

规划至年,对现状濂溪kV变扩容改造;至年,规划新建城北kV变,至规划期末,道县kV变主变总容量为1MVA。

(4)kV电网

至年,规划新建工业园kV变,扩容道县kV变至MVA。至年,规划新建上关、营江、东门、仙子脚四个kV变,升压祥林铺35kV变为kV变,扩容荷叶塘kV变至2×50MVA。至规划期末,道县kV变主变容量为1MVA。

4、县域环卫工程规划

以“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在各村组设置垃圾收集箱,乡镇配置垃圾转运车,收集全县域生活垃圾。

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均送至衡阳市危废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近期完善县城七里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远期在仙子脚镇、白马渡镇新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

 四、县城规划

(一)县城性质与职能

 通过分析归纳,规划提出县城性质为:以“稻作、理学”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山、水、城、园”生态特色融合的湘粤桂边界区域中心城市。

县城职能定位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服务基地;现代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县城规模

  年,县城人口规模约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年,县城人口规模约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3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三)县城开发边界控制

本次规划确定道县县城的开发边界:北至洑水河,东至祁道高速,南至厦蓉高速,西至洛湛铁路,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60平方公里。

县城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在县城开发边界范围线以内,禁止一切在城市开发边界外围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确需建设的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选址位于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线以外的,应严格控制,经论证后,按法定程序审批。

(四)县城空间布局

发展方向:领引道县由“沿线发展”向“沿河发展”转向,实现跨河发展,着力构建“一河两岸、西提东拓、南延北进”的城市发展框架。

方案构思:根据“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贯彻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紧扣县城性质与定位,合理布局县城各类用地空间。首先将县城周边数量不多但植被较好的山头予以严格保护,以潇水、洑水、濂溪河、板坝河四条主要水系为主动脉,梳理城区各类池塘水系,形成贯穿全城的生态网络与廊道,严格保护古县衙、古城墙、文塔等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潇水河湾、山体、池塘和农田,打造大型城市湿地公园,形成城市与湿地共生,古塔、河州、城墙、城市相互映衬的空间特色,凸显青山、绿水、蓝天、秀洲、美园的县城空间景观格局。

规划布局:

规划构建“一带两轴五组团”的县城整体空间结构。

一带:即沿潇水的县城核心景观带;

两轴:即以道州路和东洲路为依托的县城南北向综合发展轴和以月岩路为依托的县城东西向空间拓展轴。

五组团即:上关组团以综合服务和生态居住为主的县城新的发展中心,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

站前区组团打造城市门户景观形象,构建以交通枢纽、商贸商务等业态为主的核心组团,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

城北组团以行政办公为主导的县城公共服务组团,同时发展文化与生态居住等功能,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

工业园组团以轻纺制鞋、电子信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导,配套必要生活居住、商业服务的产城融合组团,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

城南组团依托湿地公园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发展商贸物流、生态居住和文化休闲等,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

(五)县城综合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在洛湛铁路扩能改造的基础上,新增桂郴赣铁路;向北经厦蓉高速延伸道贺高速至永州,在县城东部和东南部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北部建设高速联络线对接梅花镇互通;国道和国道依托站前路和县城环线过境,向东延伸工业大道对接高速出入口,并继续向东建设联系宁远的快速干道。搬迁道县汽车站,结合道州火车站建设火车、长途汽车、县内城乡公交和城市公交零距离换乘的交通枢纽汽车西站,在南部和东部新建汽车南站和汽车东站,结合现有的汽车北站,形成4个交通枢纽站场。

规划城区“五纵四横加外环”的骨架路网结构。

五纵为站前路、城西路、道州路、东洲路、东环二路;

四横为工业大道、湘源大道、月岩路、红星路。

(六)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健全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公益事业,构筑高标准的公共服务中心,形成与现代化县城相匹配的公共设施发展格局目标,完善提升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潇水河东岸发展,与老城中心共同构建县城公共服务主中心,同时在工业园、湘源路两侧、站前区和城南打造公共服务次中心,形成“一主四次”五个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2%。

(七)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规划提出构建生态网络的理念,形成“一核一带三廊四园多点串联”的生态网络型绿地系统。

“一核”即潇水上游的潇水湿地公园,为区域重要生态核心。

“一带”即潇水风光带,为道县重要生态景观廊道。

“三廊”即濂溪河生态带、板坝河生态带、上关生态带等生态景观廊道。

“四园”即道县四个县级综合公园:西洲公园、白马公园、绍基公园、上关公园。

“多点”即分布于县城的社区公园和大小街头绿地。

规划绿地与广场总面积.5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33%。其中公共绿地.5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7平方米。

规划县级综合公园有西洲公园、白马公园、上关公园、绍基公园。

规划区级公园有寇公、营江、下关、万家庄、体育、明达等公园。

规划按米服务半径设置居住区公园,按照米服务半径设置小区游园。

带状公园:规划潇水风光带、板坝河风光带、濂溪河风光带和上关生态带。

湿地公园:潇水河上游两岸规划约7.6平方公里潇水湿地公园。

(八)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严格保护县城内亭、台、塔、阁、楼、墙、渡、衙、坊等历史遗迹,严格划定保护范围,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古县城的空间格局,使道县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规划将古县衙的空间格局予以严格保护,打造为道县理学博物馆,在西洲公园建设理学讲堂,与敦颐广场一道,三者形成道县理学文化展示核心区,依托南部湿地公园,结合洲岛池塘湿地,布置稻田公园,打造稻作文化展示区,利用绍基故里、文塔和东洲公园,打造县城书法艺术、文化休闲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严格保护潇水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道县的文化脊梁。

(九)中心城区远景发展设想

县城发展向东、南和北都可以发展,远景在保护道县的山水关系的前提下,县城沿潇水两侧发展。至年,县城可容纳55~60万左右人口,县城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55~60平方公里左右(终极规模)。

(十)行动计划

规划在充分考虑实施难度和建设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规划要求,规划实施意见:

1.县城发展重构

积极培育现代化的城市中心,提升道州站的城市门户形象,沿月沿路打造东西向中轴线,注重商业、居住与景观的结合;利用国道改造契机,沿东洲路打造集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和景观于一体的南北向城市主轴线。充分利用现状水系和山体,塑造山水城市形象。注重民生问题,集中安置村民用地。

2.老城置换完善

在延续城市历史,保留城市记忆的的基础下,通过商业置换完善等手段,逐步完成老城区棚户区改造,积极改善城市环境,完善老城区配套。通过单向交通和步行系统,组织老城区交通,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交通顺畅的老城形象。

3.产业集聚发展

分区分片开发,避免一味沿路开发,拉大城市基础设施干线。近期重点完善建设工业大道和东环一路两厢工业用地,完成创新创业园的建设,完善湖南省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的配套建设。中远期重点向北和向东拓展产业发展用地。

4.古城保护更新

立即启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近期重点建设寇公街、古城墙保护和滨河公园,开发建设古城商业步行街。与东洲公园、西洲公园和宝塔公园形成相互贯通的历史文化主线,逐步恢复文化道州的历史格局。

5.规划政策保障

将县城规划区全部纳入县城统一建设管理。制定一系列在规划、国土、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公共政策。加大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控制,使城市建设更加合理与有序。

图为县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为县域重点地区发展规划图。

图为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图为县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为县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为县城交通规划。

图为县城远景设想规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paizx.com/spxqh/131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