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71t1i.cn/fengshang/xinchao/850.html No. 又是一年清明节,思乡、念亲的情愫便涌上心头,原本计划好的归乡旅程也因儿的原因,没能成行,思绪便随着那南下的北风回到了老屋。 儿时的老屋,是我们村最热闹的地方,紧挨着的六户人家,就有大大小小30个孩子,热闹得很。公路修通前,大门口便是乡里南来北往的通道,家里常年住着一位广西来的姓唐的缝纫师傅,白天,时常会有乡亲在家门口歇脚,喝茶,下雨天方圆几十里到家里来送布料,量尺寸,取新衣的人就特别多,晚上也会有放排晚归的乡亲到家里要个火把照明赶路,母亲总会热情问候,尽力帮助。 (网络图片) 打小母亲就告诉我,燕子是一种吉祥鸟,它在谁家做窝,会给家里带来好运。许是对燕子的喜爱,父亲给我起的小名就叫“小燕”。记忆中老屋的梁上和房檐下总住着几对燕子,一到春天,它们就会伴随着和暖的春风从远方飞回来,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含草,不久就会听到乳燕呢喃,给原本热闹的老屋平添不少欢乐。 只要不下雨,天气不是很冷,每到吃饭的时候,老屋门前用几十根杉木搭成的平台上便热闹起来。邻家的哥哥们便会端着碗来了,或站、或蹲、或坐,有时连叔伯婶婶们也会被吸引过来,你家的茄子,他家的豆角,我家的丝瓜,互相尝一口,话着家常,说着笑话,一碗饭便在轻松惬意中下到肚里。 与老屋隔河相望的还有几个村落,有时连续下几天雨,孩子们早上走过的小木桥,还没等放学,就被暴涨的洪水冲走了,他们便回不了家了,老屋便更热闹了,跟小哥、三哥要好的松青、老安、柏青、启海……就会住到家里,三四个滚一铺床,直到洪水退去。 (网络图片) 在我入学前,大哥已经高中毕业,回村当上了民办教师,每天晚上,我家堂屋便成了村里孩子学习的场所。母亲总会让我早早擦亮灯罩,上满煤油,家里的大桌、小桌、方凳便都派上用场。遇到没有煤油的日子,也会点上松膏。一屋孩子在冒着浓烟的松膏下学习的情景就印在我的脑海。 那跳动的灯火便成了我兄妹不断学习进步的原动力,兄妹四个陆续离开老屋,走出了山门,随后常年在外工作的父亲把母亲也接到了江村。儿时在老屋的生活确实艰苦,但老屋里浓浓的亲情每每回想都是幸福。 年父亲退休后,又和母亲住回了老屋。慢慢地老屋已经不像儿时那般热闹,年轻人都随打工潮去到广东、浙江……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 总会挑个周末,邀三五个闺蜜、好友,带上孩子,回老屋探望。车到村头拐弯处,便能看见大门口抬头远眺的父亲,听到停车、关车门的声音,忙碌的母亲也会放下手头的事笑眯眯地迎上来,唤一声“姆妈”,母亲准会回一句“四仔回来了”。一进屋,便会闻到柴火的味道和火头铁鼎锅里飘出的腊肉香,看到菜板上已经杀好的土鸡,喝上一口芭蕉泉水泡的热茶,吃一颗热乎乎的土鸡蛋,回家的感觉真好! (网络图片) 随后我便会下厨炒菜,母亲忙着摆桌,再从菜坛子里挖出几样可口的腌菜,父亲则忙着从酒坛里打出自酿的米酒…… 父亲好客,豪爽,来客人了总会尽地主之谊,总想让客人多喝几杯,再加上父亲风趣、幽默,有他在,喝酒的气氛便会高涨。此时陈旧的老屋,便会被欢声笑语塞满,连屋顶的木皮都会乐得吱吱作响,老屋再一次呈现儿时的样子。看到父母灿烂的笑容,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我想这才是父母期待的老屋的味道,家的味道。 一晃父亲已经去世十二年,母亲在两年前也离我而去,第一次在清明节没有回老屋,思绪里全是老屋曾经的模样,全是历历在目的往事,全是悠悠的过往岁月……老屋依然是我生命里永不退色的记忆,是我孤独飘零的灵魂的安放之所。 (摄影:作者) 郭静,双牌县某机关工作人员,文学爱好者。 作者简介主办:双牌县作家协会 主编:桑显瑛 常务主编:周凌志执行主编:笑笑 本期编辑:天空审核:笑笑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paizx.com/spxqh/105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