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牌县 >濂溪与舂陵
时间:2017-1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濂溪自诩“舂陵周茂叔”里籍濓溪先生本名敦颐,字茂叔,濂溪是号。世称“舂陵周茂叔”。从太史黄庭坚《濓溪词并序》文:“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和吕陶《诗序》曰:“舂陵周茂叔,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学博。”以及何子举《先生墓室记》:“先生世家舂陵之濓溪”、朱熹《韶州先生祠记》中“宋兴,九疑之下,舂陵之墟,有濂溪先生者作,然后天理明而道学之传復续。”等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称濂溪先生为“舂陵周茂叔”是很常见的事。濓溪先生自己也常在诗文中寓意他的“舂陵”里籍。写有诗《书舂陵门扉》,另一首诗《答乡親故旧》中有“为道舂陵只一般”句;而“淡山岩扃留题”镌刻:‘周敦颐携二字寿焘归舂陵展墓,三月六日与乡人蔣灌、区有粼、欧阳丽、理掾陈赓,同遊含晖洞。’在与人交往与诗文题刻中,均不难看出濓溪先生是把“舂陵”认定为自己里籍,并且引以为自豪的。舂陵地名的由来宋代并无“舂陵”的郡县之名。“舂陵”是一处古地名,《辞海》条目中记载:‘舂陵,前秦置县。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內。’古代地名常与山、水、人相关,那么“舂陵”县名又源自何处呢?据《道州志》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后闻九疑大阜之中,有钟自舂,觅之,得韶乐遗器,自舂击于陵阜。故有舂陵之名。”。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舂陵地名源自九疑。舂陵何以闻名冠以“舂陵”里籍的历史名人曾有多少?笔者未作具体统计。但宋代除了周敦颐外,还有另外一个名人,他就是南宋理宗时的‘特科状元’乐雷发。作为历史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有余首诗被选入《四库全书》的《江湖小辑》中。他的一首诗《乌乌歌》曾被选入湖北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中作为教材。其《象室铭》赋文,同样享誉于世。“舂陵”作为一处古县名,其行政区域不及州、府、郡高,为什么会有不少后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引以为自己的里籍呢?其原因是汉代早期汉武帝子刘发受封为‘长沙国’定王,按照王子侯的循例,刘发的第十三子刘买,被策封为“舂陵节侯”,至此,“舂陵县”成为“舂陵侯国”。舂陵侯由节侯刘买传子戴侯刘熊渠,再由渠传子孝侯刘仁,历三代68年余。刘仁以地湿多疾为由请内迁,迁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白水乡。仁之后裔刘秀在西汉末起兵南阳,剪除篡权的王莽新朝,光复中兴汉室,建立东汉王朝,是为光武帝。光武五年刘秀尊舂陵侯刘买为皇高祖,在舂陵置室设啬夫守陵,故人称“舂陵”为“光武中兴之基”,“舂陵”地名开始显赫于世。它的知名度远高于“道州江华郡”、“营道县”,故文人们喜欢用它冠为自己的里籍所在地。古舂陵的地域古“舂陵”名,源自九疑,前文已叙。那么古舂陵的地域、舂陵县、舂陵侯国的治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给出了答案:它出土的多年前绘制的帛书地图上绘有八个县级居民地,其中就有“舂陵”县名。那时的舂陵县在今湖南省宁远城北30公里的柏家坪镇柏家村旁,至今夯土城墙仍存,护城河明显可辨。秦、汉时期的“舂陵县”地域主要以今宁远县北半个县地域为主,包含了今道县东北部、双牌县东南部、祁阳县南部、及新田县全境(新田系明崇祯十二年划宁远东北新田堡而置县)。至今宁远县城北的逍遥岩石壁上仍存有南宋书法家李挺祖书的“舂陵第一峰”石刻。而作为舂陵侯国的都城“舂陵侯城”遗址(含墓)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濂溪的舂陵情节即九疑情节濂溪先生以“舂陵”为里籍自诩,更多的彰显了其舂陵情节。按理,在先生出生后,道州之地域名,已经因唐代文学家、道州刺史元结的文章而名闻天下,他为何不用道州之名,而用已经湮废数百年的“舂陵”之名,不称“道州周茂叔’,而称“舂陵周茂叔’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濓溪先生自认其学说传承的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道德文化,源自藏精九疑的帝舜,而舂陵之名又源自九疑,故以“舂陵”隐寓九疑之故。因此可以说濓溪的“舂陵情节”即“九疑情节”毫不为过。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拉萨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paizx.com/spxdt/644.html
------分隔线----------------------------